在乡村振兴路上,她们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头羊、三尺讲台上的耕耘者、产业发展中的前行者、高风亮节的白衣天使,她们让“巾帼”力量和桥梁纽带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巾帼之光”。 基层支书王会勤 初见王会勤,正在宝丰县大营镇段寨村村室处理村务,电话一个接一个,王会勤都耐心回答仔细解释。 她为人干脆利索,干事风风火火。年在村上任妇女主任,年入党。因在村里的好口碑,年换届时,被村民选举为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上任后,她决定先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干起。当时,村口处是个商贸市场,道路坑洼不平,私搭乱建现象严重,每逢起会时,村口拥堵不堪。王会勤在做群众拆违工作的同时,号召村干部和党员出义工,她带头当起了小工,和党员干部一起搬石头、拌水泥、推小车,群众也争相投工投劳。不到两个月,村口大变样,道路由原来的8米扩宽至28米、两侧商贸经营变的规范。上任以来,她聚焦民生,村上南水北调饮水工程完工、天然气接通入户使用。 “七月份的那场大雨,村内一条主路的公共下水道积淤堵塞,眼看水越聚越深,水流又很急,我们王书记第一个跳到水里,带着大家把杂物清理出来。”该村70多岁的村民杨自元说,王书记连夜对他进行转移安置,期间还给亲自给他送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的需求,咱的工作就是要让群众满意。”王会勤说。 乡村教师纪国玲 今年54岁的纪国玲是宝丰县大营镇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兼教务处主任,同时也兼顾多个班级的教学工作。 “年开始在大营教学的纪老师,从业36年从来没有耽误过一天的课,有一次她腿骨折,打着石膏坚持给学生们上课。”该学校一名老师介绍。 “我在家休息还不如到学校上课呢,有孩子们陪着,我很开心,腿也恢复的快。”说到这些,纪国玲不好意思的搓搓手。 “有一年,班里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她的写字本用完了,我给了她两个本。谁知第二天她拿着一块钱非要给我,我没有收。结果那天下午我正在备课,她忽然跑过来抱着我塞到我嘴里一块糖,我才意识到她拿着那不舍得花的一块钱买了些糖给我。”说起这些,纪国玲泪光闪闪,很感谢这些孩子们,有了他们,才觉得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 36载辛勤耕耘,兢兢业业,如纪国玲般的乡村老师们用他们有限的力量滋润着乡村教育的沃土,把文明之光洒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汝瓷匠人王雪红 清凉寺村以一张汝官窑遗址所在地“金名片”闻名于世,这里的山水养出了汝瓷独有的灵性,也在传承中孕育了无数为制瓷事业挥洒青春与热情的匠人。女匠人王雪红就是其中之一。 在清凉寺村御汝缘汝瓷工作室里,摆放着各种刚实验出炉的陶瓷样本,这是王雪红和丈夫王要选根据不同的配方和原料烧制成的。为了烧制出“面如玉、蝉翼纹”的天青色汝瓷,王雪红上山找原料,潜心研究,还虚心拜师学艺。 “年的时候我就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君子为师,开始学习汝瓷烧制技艺。曾经也羡慕过别的女同志能穿着漂亮的衣服,而我只能穿着沾满泥浆的工作服,在泥凳上修坯。”王雪红谈及自己学习之路时,笑着说,“后来我想通了,也慢慢从这个看似枯燥的工作中发现了趣味。” 入行20余载,作品不多,但件件用心。作品《圆洗》经专家组鉴定,列入宝丰县汝窑瓷业保护和发展局展厅收藏;作品《莲花式温碗》在首届汝窑传世复仿大赛中荣获传承奖;作品《圆洗》在首届汝窑传世复仿大赛中荣获银奖。她的产品温润如玉、古朴典雅,深受专家及汝瓷市场的一致好评。 坚定初心始终如一,坚守在方寸之间,传承汝瓷烧制技艺,制汝器、通汝魂,这是王雪红终生的信念。 乡镇医生陈婉露 “请出示您的身份证,这是项目检查的条码,您拿好!”大营镇青城社区,镇卫生院医生陈婉露正在给社区群众樊转运进行每年的免费体检项目核验、登记等工作。 陈婉露是大营镇卫生院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办公室主任,主要承担大营辖区常驻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她负责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18、19、20连续三年全县年终考核第一名。除了日常公卫工作,她还是大营镇七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中的一员。白天到签约户中进行健康服务,晚上10点,已经6个多月身孕的她仍然在灯光下,整理着白天下乡服务的资料…… “只有把工作干好了,心里才能踏实,工作的时候我并不孤单,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为辖区居民筑好健康防线,才能做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陈婉露说。 坚守13年乡镇卫生院,每当有人问她感受时,她通常报以微笑: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人需要她、认可她,那么她的人生价值就实现了。 冬日的暖阳照射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正如奋斗在乡村的巾帼们,她们用最美的芳华投身乡村振兴,努力绘制乡村画卷中的每一部分。(宝丰县委宣传部通讯员柳真真杜茹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2315.html |